蔡亚海受访时说:“刚知道病情严重时,心里很难接受。之前还能走动,后来跌倒骨折坐上轮椅,看着自己的世界一点一点变小,真的很无力。”
亚洲首名受试者去年9月在国大心脏中心完成注射,蔡亚海是第五人。截至目前,本地共有八人参与这项试验,其中五人在国大心脏中心,其余三人由新加坡保健集团旗下的国家心脏中心负责。本地受试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多次检查后,医生仅发现他神经系统和心脏有问题,心血管内还有异常蛋白质沉积,但始终无法确诊具体病症。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就医和病情管理,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最终通过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他患有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Transthyretin amyloid cardiomyopathy,简称ATTR-CM)。
现年62岁的蔡亚海曾是一名烘焙工人,2018年遭遇车祸后,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一开始是手指僵硬、感官迟钝,导致他无法感受高温,常被烤箱烫伤;接着出现腹泻、盗汗、头晕乏力,以及腿麻等症状。
国大心脏中心是亚洲首个招募受试者参与这项试验的机构。中心的心力衰竭及心肌病计划临床主任林伟勤助理教授指出,这项疗法通过单次静脉注射,编辑患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可抑制并减缓80%的病变蛋白合成,疗效可持续至少24个月,为患者带来希望。
试验仍在招募多六名患者,年龄须介于18岁至90岁,且已确诊患有ATTR-CM,并在过去一年内曾出现发病情况。此外,参与者也须正在接受心力衰竭治疗。
延伸阅读
冠心病年轻化 久坐熬夜压力最“伤”心 优化心脏救治流程 陈淮沁获颁保健服务超级巨星奖他说,基因编辑疗法已在其他国家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疾病、癌症和遗传性血液疾病。“如果试验成功,这将是成人心脏病学领域首次使用基因编辑疗法。”
本地已有八人参与试验 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这是一种因蛋白质“错误折叠”而引起的罕见心肌疾病。人体会在肝脏制造一种叫“转甲状腺素蛋白”的物质,主要负责运输维生素A和甲状腺素。不过,当这种蛋白结构出现问题时,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像淀粉一样的沉积物,累积在心脏里。久而久之,心脏会变得又厚又硬,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虽然疗效仍需两三年来评估,但初步结果显示,这种疗法能有效降低致病蛋白,副作用也相对轻微。
国大心脏中心高级临床研究协调员陈欣怡,正在为参加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的患者进行单次静脉注射。(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提供)负责注射流程的国大心脏中心临床研究协调员法扎(Nur Faezah Binte Md Fadzilla)说,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暂发烧、脸红、血压下降或胀气等轻微副作用,但通常第二天就会消失。
蔡亚海说:“我希望借助新技术和医学研究找到康复的希望。虽然生活很艰辛,但我依然相信会好起来,期待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幸运的是,蔡亚海有机会参与一项名为“MAGNITUDE”的国际临床双盲试验,研究的是一种叫“Nexiguran Ziclumeran”(简称nex-z,也称NTLA-2001)的基因编辑疗法。
林伟勤希望,试验能进一步证实疗效,使这项创新疗法早日普及,帮助病患减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尚无根治方法 本地约有150名患者

本地目前约有150名患者,蔡亚海是其中之一。随着病情加重,他已失去行走能力,确诊后也因心衰和神经病变多次跌倒入院。
尽管长期服药,病情仍持续恶化,蔡亚海无法继续工作,生活也越来越依赖家人。目前,这种病尚无根治方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