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国谈判或讨论时,清楚自身的利益固然重要,但也要了解对方关切的事务,才能找出双方可携手合作的事项、摒弃分歧,从而推进议程。
他很欣慰不管是中国或印度尼西亚,都愿意在相互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同新加坡进行讨论,也因此能找出各自的核心利益,并且制定更持久的解决方案。
张志贤以此为例指出,与大国打交道时,对方不会忘记提醒他们的人口,比新加坡多出几十倍。他说,小国要发声、希望大国认真看待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容易,须要能干的领导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让对方看到新加坡的价值。
“当然,也可能有些领域大家无法达成一致,那也没关系,可以先搁置一旁。但如果能在有共识的领域取得进展,那就应当努力去找出这些领域。”
即将卸任的国务资政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张志贤,曾担任新中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的新方联合主席近八年,也曾就调整新加坡与雅加达飞航情报区(Flight Information Region,简称FIR)范围的FIR协定、双边引渡条约,以及防务合作协定与相关的实施协议,领导谈判工作。
小国跟他国谈判时 须清楚能提供什么
“不管是大国或小国都是如此,但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小国,我们在跟其他人谈判时,多数时候更须要清楚我们究竟能提供些什么。”
张志贤在接受媒体联访,回顾自己参与多项重要外交事务的经历时说,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谈判或讨论,都不能只坚持己见,也得同时考虑他人的立场,特别是对方的需求和利益。
印尼已故前总统哈比比曾指着墙壁上的一幅地图,对当时到访的时任国防部长张志贤说:“印尼有2亿1100万人口,看看这地图,绿色的地区全是印尼,当中那个‘小红点’是新加坡。”
张志贤念小一和小二时修读华文和马来文,小三因新马合并,父亲让他仅选修马来文。新马分家时,他得参加小学会考,也因此继续修读马来文。至于华文华语,他要到从政后,才又再度深入接触。
张志贤当年因参加马林百列集选区补选而踏入政坛。他说:“我得感谢(前议员)朱为强。我第一次以华语在群众大会致辞时,他帮我拟讲稿,用卡带录了下来。那是1992年,车上还有播放卡带的设备,我就在驾车往马林百列的途中反复播放和练习……我的腔调不是很正确,但我就是这样边做边学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