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化闪耀碧山 碧山亭首届文化节精彩登场

0
0

碧山亭创立于1870年,是广州、惠州、肇庆三府人士的百年安身之地,碧山亭历来对文教和慈善事业贡献良多。新加坡开埠初期,三属先贤梅南瑞等人购置汤申路上段一带土地,成为三属人士的共管产业。

创建于2018年的文物馆藏品丰富,一些珍贵的馆藏包括:百年历史的“孙中山肖画像”、袁世凯题字匾额、百年关公像关刀等,以及众多丰富的民俗怀旧文物。

广惠肇碧山亭将于5月17日和18日首次举办文化节,估计两天的活动将吸引至少1000人参与,主宾为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

庾潍诚说:“广福古庙拆除后,我们找到了它屋顶上的宝珠,还有一些琉璃瓦,放置在新展柜,并将由部长揭幕公开展览。”

文化节筹委会主席梁松光说:“文化节能让年轻人,尤其碧山居民,更加认识碧山亭。很多人或许不知道碧山镇原来是碧山亭的义山,我们希望能借文化节的平台,宣传和推广碧山亭的文化历史。”

延伸阅读

碧山亭文物馆百年传统乐器展 探看绝传工艺与有趣来历 碧山亭文化节从早上10时举办至下午5时,入场免费(食物需自费购买)。 碧山亭文化节另一个亮点,是将展出一尊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北帝爷金身。(碧山亭提供)

文物馆文化节推新展柜 展示广福古庙文物

谈到文化节的节目亮点,梁松光推荐了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员都很专业,他们除了在我们会馆表演以外,还曾在外面登台演出。现在很少观众会花两个小时把粤剧从头看到尾,而折子戏是选粤剧里面最精彩的一个片段,可能有15分钟或20分钟。我们将这些粤剧的精华,呈现给观众欣赏。”文化节两天的折子戏包括:《欢喜冤家闹洞房》《彩云追月》《寒夜琴挑》《狄青闯三关》等。

碧山亭理事长何广明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们看到不少会馆如南安会馆、福建会馆等都举办文化节。我认为广东籍会馆不应该缺席,应大力推广我们广东艺术文化。碧山亭属下有16个广东籍会馆,有粤曲、歌唱、武术等人才,我们有能力和财力搞文化活动,也可提供会员展现艺术才华的机会。”

碧山亭文化节分别在大厅、广场和文物馆三个区域举办各项活动。大厅举办粵曲演唱、华乐演奏、折子戏、文化讲座、舞狮和武术表演等;广场有书法学习和传统中国画活动、广东美食摊位等。

文化节另一个亮点是将展出一尊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北帝爷金身。文化节筹委会副主席庾潍诚博士透露:“这樽金身入藏碧山亭以后,一直安置在文物库房,从未公开展示过。它的背景很奇特,大概在1945年由喃呒师傅从中国广东三水请驾过来新加坡。它是本地四代家传的‘镇宅之宝’,后来由最年轻一代捐献给了碧山亭。北帝爷金身首次亮相,能让公众认识广东人的信仰文化。一般信众膜拜北帝爷是求镇煞避邪、护佑平安、治水除灾、升官发财。”

1916年10月广福学校成立,在戏台没有演出时借用上课,最初只有二三十名学生,随着人数增加,学校开始借用庙宇旁的店铺,之后将数间店铺打通成小型校舍。1956年校舍大楼完成,巅峰时期学生近1400名。后来加冷“火城”重建发展,广福学校学生锐减,不得已在1983年停办。1989年,大悲佛教中心买下原广福学校地段,广福古庙则在1979年土地征用后拆除。

文物馆在文化节会推出一个新展柜,展示广福古庙的文物。广福古庙是新加坡广(州)肇(庆)籍华人的古寺庙,在1835年或更早,建在梧槽区加冷河旁,1880年在劳明达街与加冷路交界的十字路口重建。除了供奉主神齐天大圣,古庙也供奉华佗、赵公元帅、鲁班、关羽、包公和张天师等。

碧山镇原来是碧山亭的义山

1890年,梅湛轩倡建“碧山庙”,并修建道路。民国初年,总理吴胜鹏调解管理争议,使广惠肇十六会馆采用轮值制度共同管理碧山亭产业。此后,碧山亭逐步扩展至324英亩(相当于184个足球场),设10亭和一个大庙。同时,广惠肇三属人士还创设学校、广惠肇留医院等机构服务乡亲。从创办至今的150多年间,碧山亭一直为本地社会慈善、文化做出积极贡献,致力传承华族文化,共同并进打造新加坡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