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兀兰的前马来亚皇家海军基地行政楼,承载着新马两国超过70年的海军历史。这栋大楼于1953年竣工,从殖民时期至新加坡独立后,它所在的基地是新马几代海军人员的训练中心,见证了无数重要的海军活动。基地1997年回归新加坡后,曾在2011年至2018年间用作海军部西监狱。
1958年建成的达哥打弯组屋区是建屋局前身,即新加坡改良信托局负责建设的最后一批公共住宅,其名称源于1930年代频繁在加冷机场起降的“达科塔”(Dakota)飞机。这个组屋区的建筑布局强调空间开阔、通风与采光,其中七层弧形楼体的独特造型似蝴蝶或数学符号“π”,展现了早期公共住宅在功能与美学上的巧妙结合。
此外,各机构正在继续研究保留和改造马城内其他25座建筑物和结构的可能性,包括原有的武吉知马骑马俱乐部会所等,并将在准备就绪后公布更多细节。
延伸阅读
市建局研究保留27栋建筑 有助重新讲述马城历史 保留建筑指导原则更新 历史建筑或可保留上层扩建部分北侧的看台是198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杰出例子,设计大胆粗犷。1933年起开放的南侧看台,属于古典设计风格。两座看台都将改造,赋予新用途。

市建局提议保留标志性的南北两座看台,它们反映新加坡从殖民时期到后独立时期的历程。
裕廊山瞭望塔(Jurong Hill Tower)与所属的裕廊山公园建于1960年代末,由当时的裕廊镇管理局(JTC,现为裕廊集团)规划,是新加坡独立后配合裕廊新镇和工业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它为居民和工人提供休闲与亲近自然的空间。瞭望塔和公园于1970年向公众开放,塔底曾设有裕廊首家有冷气的餐馆,是地标性聚会场所,并吸引骑行者前往山顶观景。

此外,其阳台以适应热带气候来设计,主起居空间向内退进以遮挡阳光,它同时结合凹凸结构、通风砖墙与钢制栏杆,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和平鸽”游乐场则承载着无数居民的童年记忆,使整个社区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氛围。
它也是1950年代培育本地羽毛球运动员的场所,训练了黃秉璇、王保林和伊斯迈·马扬(Ismail Marjan)等人。球馆还举办过其他体育比赛,如体操、乒乓球和摔跤。
2023年前马来亚皇家海军基地行政楼的正面景象。(市区重建局提供)这个场馆由新加坡先驱建筑师黄庆祥设计,外观呈直线型,具现代建筑特征;入口处是一个突出的盒状结构,设有嵌入式框架混凝土檐篷和混凝土旗杆。
前马来亚皇家海军基地行政楼
这个区域1998年被规划为未来住宅区,是我国北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一环。保留行政大楼,可配合建屋发展局日后的“林间住宅” (Housing by the Woods) 项目。相关机构也正探讨以创新方式传承海军遗产,例如在新开发项目中融入基地特色元素。此举不仅保留历史记忆,也为社区注入文化价值。
武吉知马马城南北两座看台
裕廊山瞭望塔主体是18根柱子支撑的螺旋坡道。(市区重建局提供) 位于基里玛路的新加坡羽毛球馆,也曾是举办戏剧、电影放映、才艺表演和舞蹈比赛等娱乐活动的场所。(周国威摄)从1969年至1984年,多位外国元首曾登塔,并在塔下的“名人植树园”种树留念,是象征外交与投资合作的场所。因该塔在历史、社交和建筑上的重要意义,市建局计划为它申请保留。
1962年,新加坡、文莱、砂拉越、沙巴和马来联邦为合并成马来西亚而举行公投时,它是全民公投的计票场地。
新加坡羽毛球馆
裕廊山瞭望塔
达哥打弯是新加坡最早的公共组屋区之一,不仅缓解市中心人口过度密集问题,也是为居民提供配备卫生设施的经济住房。市建局计划保留达哥打弯的六座组屋,包括四栋七层楼、一栋三层楼及一栋两层楼建筑,它们环绕着得以保留的“和平鸽”游乐场,形成独特的庭院式布局。这些建筑有着当年组屋区的典型设计风格,将成为唤醒居民集体记忆的重要历史地标。
达哥打弯旧组屋
市区重建局提议将五处建筑列为保留建筑,《联合早报》重点介绍这五个地方:
获提议保留的行政大楼采用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融入热带建筑特色,例如圆形遮阳棚、通风走廊和瞭望塔。建筑前方的阅兵场、石砌挡土墙与对称楼梯,进一步增强其建筑气势。
位于基里玛路(Guillemard Road)的新加坡羽毛球馆,起源可追溯到1949年在英国举办的首届汤姆斯杯羽毛球赛,当时马来亚队赢得比赛,并获得主办下一届比赛的机会。新加坡羽毛球馆于1952年6月竣工,分别于1955年和1958年,举办了第三届和第四届汤姆斯杯赛。
武吉知马马城将发展为一个新住宅区。从1933年至1999年,这个马城是本地第二个并十分受欢迎的赛马场地。新加坡赛马公会搬迁到克兰芝后,马城成了休闲和商业中心,出租场地作为临时生活娱乐用途,直到2023年底。
市建局将提议保留武吉知马马城内标志性的南北两座看台。(市区重建局提供)整座瞭望塔是混凝土结构,主体是18根柱子支撑的螺旋坡道。访客可缓步登顶,俯瞰裕廊工业园、裕廊港及裕廊岛能源与化学品中心。塔顶过去设有天窗会议室,内展示国家工业化模型与发展蓝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