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这些企业每年平均捐出超过3亿5700万元,提供近7300万元的实物捐赠,并累计贡献超过107万小时的志工服务。在本地经济层面,企业对本地供应链的投资总额约为102亿元。
王乙康:真正自主在群体中才能体现
获奖企业来自超过10个行业,包括制造、建筑、批发与零售、医疗和教育等。中小企业占了77%,62家“乐善大使”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小企业。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National Volunteer & Philanthropy Centre,简称NVPC)星期四(7月17日)在来福士城会展中心举办乐善公司(Company of Good)颁奖典礼,吸引近600名商界领袖出席。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兼卫生部长王乙康主持大会,并为62家获得“乐善大使”荣衔的企业颁奖。
首次获得“乐善大使”荣衔的社会企业Appetite for Good,通过公司旗下的餐饮品牌smol,聘请听障者、前囚犯和年长者等群体,提供长期就业机会;公司目前有11人。公司为员工打造无障碍、更包容的工作环境,并在食物浪费、能源节约,以及包装再用方面持续推动环保。
乐善公司集体影响报告 总结企业在公益领域进展
创办人兼董事刘思敏(29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很多员工进来时是人生第一次就业,有些人已经30多岁。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他们渐渐建立自信心,甚至主动承担带领同事的角色。”
大会上发布2024年至2025年“乐善公司集体影响报告”,总结企业在公益领域的整体进展。报告指出,越来越多企业不再只是偶尔行善,而是采用更有计划、更持续的方式参与公益,并积极推动员工参与,提升整体影响力。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真正的自主,是在群体中才能体现。”他强调,企业不应只专注商业目标,也应主动回馈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全国志愿服务与慈善中心今年共有393家企业获颁“乐善公司”荣衔,比去年多出超过三成,创下历来新高。中小企业的参与尤为踊跃,实物捐赠总额从去年约69万元,大幅增至今年的635万元。
公司也透过志愿活动和社区合作支持弱势群体,包括赞助社区足球队、提供就业机会,并协助暂时脱离社会援助系统的个人重新融入社会。创办人兼总裁谢克(Shaik Nifael Bin Shaik Nazeemuddin,36岁)受访时说:“我们不是要施舍,而是希望提供工作和机会,让他们重新站起来。”
报告说,有104家企业在采购时采用多元与包容的供应商,近半数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考量对方的道德标准;99%的企业实行至少一项员工支持政策,以工作生活平衡、公平薪酬和技能培训最为普遍;92%的企业落实至少一项环保措施,整体环保研发投入达10亿5000万元。
另一家获颁“乐善公司 — 3颗心”(Company of Good - 3 Hearts)认可的中小企业是来自废弃物管理领域的Jetters Incz。公司约有15名员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日常营运,近年推动全面数码转型,落实无纸化办公,同时引入灵活工作制度,关注员工生活所需。
“乐善公司”认可计划鼓励企业在经营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评选标准涵盖员工发展、社会贡献、环保、企业治理,以及经济影响五个方面,推动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社会价值。
王乙康在致辞中说,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不能仅靠政府单方面解决,需要政府、社区组织和受益者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带来真正有意义的集体影响。他也指出,在个人主义盛行、零工经济兴起和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当下,企业组织的作用更加重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