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只知食不知史? “卖粽子老王”为屈原和历史发愁

0
0

她说不少商家通过线上线下推出新款粽子,一些甚至为了迎合受英语教育为主的年轻一代而将粽子变成“西式甜品”。她希望年轻人在品尝粽子的同时,更好地去理解屈原是怎么一位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

为迎合年轻一代 粽子变西式甜品

端午嘉年华上,几位嘉宾开心玩起“夹粽子”游戏。活动主宾是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蔡引舟(左二),其他三人分别是(右起)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宗乡总会副秘书长潘家海、宗乡总会社会事务委员会副主任曾锦鸿。(梁麒麟摄)

“现在的人对粽子的口味越来越挑,却并不太想多了解文化……很多年轻人对端午节只知皮毛,有些甚至还抱怨为逝者(指屈原)过节不吉利。”

“朋友们的父母大都从超市或网上买现成的粽子……我担心这样下去,文化传统会渐渐失传,所以今天到这里来推广粽子文化。”

活动上还来了饮茶酒楼的行政主厨罗俊义(36岁),带来餐馆新品“红豆咸肉粽”,也和同事们利用社交平台推广食品和端午节文化。

“三闾大夫不投汨罗江,卖粽子老王生活怎么办?”——新谣代表作《历史考试前夕》曾调侃历史催生了粽子生意。如今端午节将至,不少“卖粽子老王”真正担心的已不再是生意,而是历史。

新加坡管理学院大三毕业班学生游静颖(22岁),也是广东会馆青年组副主任,12岁开始就跟着父母在端午节包粽子,但这样的家庭传统在她的同代朋友群中却很少见。

活动主宾碧山—大巴窑集选区议员蔡引舟,也是牛车水原貌馆执行董事;他在致辞时说:“希望今天的活动让大家从全新视角了解端午节,和家人、朋友共度一段欢乐且难忘的时光。”

今年“端午嘉年华”,由宗乡总会与华族文化中心、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携手联办;除了搭起10个美食摊位,还增设了互动游戏、歌唱器乐等演出环节,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

饮茶酒楼行政主厨罗俊义,善于通过社交平台推广“红豆咸肉粽”。(梁麒麟摄)

“本地年轻人搞不清楚粽子的历史。我们希望在卖粽子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粽子的来源。毕竟,顾客对文化越了解,我们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的。”

延伸阅读

坚持手作粽子 传承手艺留住家传之香 粽子包裹人情

星期天(5月25日)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举办的“端午嘉年华”上,出现了不少手包粽子“达人”:他们有的是宗乡会馆的资深成员,有的还在大学念书,但都有同一个心愿:希望年青人在追求粽子口味之余,能多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新加坡管理学院大三毕业班学生游静颖推广粽子文化。(梁麒麟摄)

琼州天后宫董事欧宗谚(66岁)告诉《联合早报》记者,她每年都会把自己包的粽子卖给亲朋好友,去年她和同事包了约400个,今年包了600多个,还第一次用干贝、冬菇等食材,就是为了吸引年轻人,激发他们了解端午节。

琼州天后宫董事欧宗谚(左一)和同伴们一起在“端午嘉年华”上售卖手包粽子。(梁麒麟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