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30岁的蔡永升接任拥有近百年历史的东南亚胡姬花协会(OSSEA)主席,成为协会历来最年轻的掌舵人。虽年纪轻轻,他与胡姬花的缘分,却始于15年前姑姑送他的一盆花。
近年来,植物美学逐渐受到关注,蔡永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通过展览,如今年7月举行的新加坡花园节胡姬花展,以及植物市集与线上交流,协会希望打造一个更具活力、多元化的园艺社区,吸引新一代加入。
他指出,协会希望通过提供更友善的入门资源、举办容易参与的活动,以及积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让胡姬花对年轻人不再遥不可及。
蔡永升认为,协会肩负着延续这份传统与影响力的使命,让新加坡继续在全球胡姬花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胡姬花种植常被认为是年长者的爱好,蔡永升认为,这与不同世代的成长环境有关。年长者从小接触胡姬花,有一定的情感连结;但对年轻人来说,胡姬花已不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种花对他们来说既陌生又困难。
在种植方式上,许多爱好者已开始使用更环保、安全的方式防治病虫害。但蔡永升认为,在将永续理念全面融入胡姬花种植方面,还有不少空间。“或许过程不会轻松,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必要的方向。”
胡姬花是新加坡的国花,不仅见证国家历史,也在外交礼仪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我国文化形象的象征之一。1928年成立的东南亚胡姬花协会,是本区域最悠久的园艺组织之一。
面对气候与空间限制 本地产业挑战重重
“那是一盆卡特兰系的Cattlianthe Portia。第一次成功让它开花,让我开始深入研究胡姬花的种植。从那时起,繁多的品种与杂交类型,就让我沉醉其中。”
延伸阅读
奔走两场卫塞节活动 义工急救员守护民众安全 自闭少年爱华文 开拓华文学习路“有些外在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做的是让接触胡姬花变得更容易、更亲近。”
但他坦言,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变化,本地胡姬花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包括种植空间受限、农地转用、气候不稳定等。“这些因素加剧了种植难度,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