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公益联盟(Philanthropy Asia Alliance,简称PAA)星期二在滨海湾金沙会展中心举办2025年亚洲慈善峰会,就不同课题进行小组讨论。亚洲公益联盟由淡马锡信托基金会(Temasek Trust)提倡,旨在推动亚洲公益的发展。
她指出,新加坡在未来也应积极在区域内分享自身经验和科技进展,帮助区域整体提升防疫能力。“区域的准备更充足,新加坡也会更安全。”
梁玉心强调,当局必须认真反思这些挑战,并思考应对办法。
其中一个小组讨论包括探讨如何在亚洲协调大流行病的防备工作。
也曾担任国家传染病中心主任的梁玉心在小组讨论时说,新加坡和整个区域在大流行病防备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梁玉心也指出,亚洲地域广阔,即使分成不同小区域,各地情况和人群还是很不一样。要让这些多元群体一起合作,就需要大量沟通和讨论,以透明的方式提出问题,找出符合不同地区需求的对策。
她也说,科研发展迅速,新研究工具层出不穷,但关键在于这些工具能否真正落实并大规模应用;不同研究带来的临床影响也仍有落差,因此必须加以探讨。
“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今天的挑战,以便能更好地面对明天更大的危机,例如下一场大流行病?”
延伸阅读
陈江和基金会与盖茨基金会合作 解决亚洲医疗营养及教育问题 亚洲公益联盟设两新群体 推动医疗发展和能源转型梁玉心提醒,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的进化速度比人类快,因此应力求走在形势前头,行动要尽量快于病毒的传播。虽然不一定每次都会成功,但唯有不断加快脚步,才能克服挑战,“所以我认为这场斗争永远没有终点”。
微生物细菌病毒进化速度比人类快 应力求走在形势前头
她举例,在区域内,骨痛热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今骨痛热症也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出现在许多过去未曾受影响的地区。
她说:“我们要借助完善的监测系统和数据共享,持续追踪情况,及时掌握情况,并尽快作出反应。”
国家传染病中心高级顾问梁玉心教授在星期二(5月6日)的2025年亚洲慈善峰会上,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应该持续向社会传达对大流行病和抗菌素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简称AMR)的知识,因为冠病疫情的结束不代表这些议题就该搁置。
要应对未来可能的大流行,必须动员整个社会,与公众沟通,掌握社区情况,也要推动区域合作,聚集不同群体交流讨论,找出个别地区的问题和对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