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倡导提早规划身后事 照护者分享亲身经历

0
1

王舒琪的阿姨终身未婚、独居,即便当时年事已高,仍坚持继续会计工作。她个性独立,患病后对谁都不信任。尽管身患绝症,她依然坚信自己能战胜病魔,因此对身后事讳莫如深,不愿面对自己可能时日无多的现实。

她坦言,提早规划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在本地谈论身后事、遗嘱,仍存在一定忌讳,因此要鼓励人们真正付诸行动,仍需要更多努力。

王舒琪星期六(5月17日)出席银龄看护者合作社(Silver Caregivers Co-operative,简称SCCL)主办的“留存生命印记”研讨会时,分享她作为临终照护者的经历,呼吁大众正视临终安排的重要性。

她说,家属在悲痛中还要作出抉择,那种不确定感和愧疚感久久挥之不去,心中总在反复思量是否做对了选择。她因此鼓励与会者提早规划身后事,减轻家人承受的心理负担。

延伸阅读

说法识法:一纸遗嘱写明身后事 不悖本心庇荫身边人 新加坡法律学会探讨设立遗嘱存储库 供立遗嘱人存放遗嘱

半年后,阿姨病逝,未留下任何临终交代,让家人在处理后事时陷入为难与压力之中。这段经历也促使王舒琪与母亲开始认真思考临终安排的重要性,母亲更决定趁身体尚健康时,提早做好相关规划。

汤玲玲也是飞跃家庭中心董事局主席。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飞跃社区服务也关注年长者的临终关怀,几年前推出《生命纪念册》,鼓励人们记录人生最后阶段最想完成的事。

鼓励本地人对谈论身后事真正付诸行动 仍需更多努力

她指出,日本近年来流行一种名为“Ending Note”(最后的交代)的记录本,用于记载个人对医疗决策、身后安排等方面的意愿,尤其在当事人丧失判断能力时,能为亲人提供清晰的参考。

前总统哈莉玛是活动主宾,她在致辞中谈及自己近期经历亲人离世之痛,并感慨亲人在过世前未留下任何遗言,家属只能凭自身判断做出种种决定。

这场研讨会的目的,是提高公众对遗嘱规划的意识,协助照护者掌握必要的知识与策略,并鼓励家庭成员更早展开有关遗嘱和临终关怀的沟通。

两年前,当王舒琪(50岁,自由工作者)将罹患肺癌晚期的85岁阿姨接回家中照顾时,她没料到最棘手的,竟是与阿姨讨论身后安排与传承计划。

研究日本老龄化课题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研究系副教授汤玲玲,是研讨会的主讲人之一。她分享了日本在传承规划方面的经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