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福德祠和亚当园19栋战前洋房 可能获保留

0
12

“我们希望通过保留这些建筑与结构,提醒我们有关国家、社群和人民的共同历史与回忆。这会增强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巩固国家认同感。”

万山福德祠副主席杜荣顺(49岁)告诉《联合早报》,市建局拟议的建筑保留计划将有助于保存和弘扬广府社群百年古庙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

逾百年的万山福德祠以及亚当园的19栋战前洋房见证了新加坡的变迁,市区重建局拟将这些建筑保留下来,以保存它们植根本土的丰富历史与文化。

坐落于沈氏通道的万山福德祠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粤式庙宇之一,原创建于1860年代,1902年搬迁至现址。它展现了传统的粤式庙宇风格,建筑结构相对简单,不像其他古老庙宇有着许多装饰点缀。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星期五(11月8日)在市建局的历史建筑修复保育工程奖(Architectural Heritage Awards)颁奖礼上致辞时,宣布市建局正在研究保留万山福德祠及亚当园的战前洋房。

今年共五建筑修复项目获颁历史建筑修复保育工程奖

“接下来两年,我们计划筹集500万元用于庙宇的翻新工程。我们会遵守当局的保留和规划准则,聘请建筑师和工程师对建筑进行翻新,比如屋顶、电路系统、防火设备等。”

李智陞说,国家在发展及为未来进行规划的同时,也须尽力在发展计划中融入我们的文化遗产,包括那些构建成新加坡的地方、事件与社群。其中一个做法是保留具高度重要性的建筑与结构,作为我们同过去的实质与视觉联结。

万山福德祠展现传统的粤式庙宇风格,结构相对简单,也不像其他历史悠久的庙宇一样有许多装饰点缀。(邬福梁摄)

万山福德祠副主席:下来两年望筹集500万元用于庙宇翻新工程

万山福德祠在1982年至1984年的修缮后改变了外观,因此数次申请成为国家古迹都没成功。庙宇和早期加冷河一带的砖窑业有深厚渊源,建筑主体结构仍保存完好,庙宇的文物室内墙上还可看到一些红砖。

其中14栋是单层的黑白洋房,由于建在坡上,形成了有部分地下室的特色。另外五栋洋房有两层楼,展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这些洋房目前由土地管理局负责管理及出租。

今年共有五个建筑修复项目获颁历史建筑修复保育工程奖,包括武吉知马火车站、武吉知马桁架桥、翡翠山路一个排屋单位、若锦街的三个旧货仓,以及维多利亚街的圣若瑟教堂。另有四栋建筑的修复工程获得特别嘉奖。

在新加坡开埠初期,万山福德祠曾是加冷河一带华人苦力的信仰与精神支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还成立巡逻自卫队来保卫社区,也曾办过学校。如今说起这座庙宇,许多人联想到的或是出巡绕境法会上的“稻草火龙”,那旺盛的火光在夜里尤其吸睛。

杜荣顺说,万山福德祠会考虑在当局的规定和框架内,恢复上世纪70年代的外观与内部装潢。

亚当园的19栋战前洋房原为当时工部局和改良信托局官员的住家。(市区重建局提供)

延伸阅读

修复旧火车站和桁架桥 续写铁道走廊历史 严谨保修多座标志建筑 富丽敦天地获首届历史建筑保育传承奖

亚当园(Adam Park)的19栋洋房由新加坡改良信托局于1929年建造,原为当时工部局和改良信托局官员的住家。这一带曾是新加坡在二战沦陷前战火猛烈的地区之一,在日军占领初期成了战俘集中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