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研究 找到引起脑癌“开关”
所谓小分子药物,一般指具有较小分子量的药物,它们通常可以口服,使给药更便利。新药沃拉西地尼的面世,提振了阎海的信心,他将该药称为20多年来治疗低级别胶质瘤的第一种新疗法,不仅可以减缓肿瘤的生长,也能推迟患者对放疗和化疗等更伤身治疗的需求。
本地科学家15年前发现的基因突变,最近获法国药厂开发成口服脑癌药物,这一转化或标志着新一代系列抗癌药物的起点。
“人体有2万个基因,它们的遗传信息分布在20多亿个碱基对里,而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往往就藏在这20亿分之一里。”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利用人体干细胞培养的“迷你大脑”模型,进行多项脑癌相关研究。(吴先邦摄)如今,有了高通量快速筛选技术,研发效率工作较15年前有了很大提升。然而,要把药物送抵患处,须要凭借特殊的“生物护照”才能让大脑“开闸”。
阎海去年加入科研局,之前曾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工作,早在2009年,他就带领团队发现了与早期脑癌相关、两个代号为IDH1和IDH2的基因。这两个基因好比引起脑癌的两个“开关”,研究成果刊登在2009年2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她说:“我们愿意继续同阎海教授,以及其他优秀科研人员开展合作。”
阎海提到的低级别胶质瘤,其实就是一类处于早期的脑癌细胞。目前,他带领团队开发针对不同类型脑癌的多种更深入研究;他重视肿瘤周边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的关联,肿瘤的营养供应,如何激活免疫细胞等涉及肿瘤生存环境的研究,以期早日攻克晚期脑癌的治疗方法。
“此类疾病以年轻且看似健康的病患居多,新药为他们提供了手术之外的治疗方法,且能将病情不进一步恶化的时间平均提高两倍多。”
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肿瘤外科高级顾问医生倪忠勇助理教授,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沃拉西地尼是首个获药监局批准用于低级别胶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同时,双方也在探讨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旨在更安全、更有效地控制及消灭低级别和恶性程度更高的胶质瘤细胞。
延伸阅读
脑瘤协会期待新药早日获批准 让本地病患受益目前,公司正在开展至少七项与IDH基因突变有关的临床试验,旨在让相关新药在中国、日本等地获得批准。
倪忠勇也是国立大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他说新药也能大幅减少病患两年内使用强副作用治疗的需求。目前,国大医院和阎海团队正在进行一些早期科研合作项目,包括治疗低级别胶质瘤,以及开发一种可方便使用的脑肿瘤分子诊断试剂盒。

Servier公司肿瘤部业务主管黄淑彬受访时说,阎海教授虽没有直接参与沃拉西地尼的开发,但他历来都是IDH遗传基因与胶质瘤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员,做出了无价的贡献。
“大脑是人的指挥中枢,由保护机制‘重兵’把守,除了‘严丝合缝’的血管,还被内外两层细胞裹得严严实实,连免疫细胞也无法随便进出。而口服新药的开发者还是摆脱困难重重,找到了让小分子药物进入大脑内的方法。”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阎海教授语速极快,他在新科研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的实验办公室里,用不到40分钟就和记者分享了攻克脑瘤难问题的秘笈,全程使用华语。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阎海教授(右三)阎海和他的研究团队成员科学家刘珩(左起)、实验室经理尹梓、科学家法布里格(Oliver Fabrig)、研究院张瑞东,以及研究员张薇。(吴先邦摄)“脑癌细胞常常像沙子一样洒在人的指挥中枢,手术切不干净,有效的治疗方法既要找到肿瘤‘开关’,又要想办法打开大脑的‘闸门’给病患给药。”
经过多年研究,法国药剂集团Servier通过这对“开关”,开发出口服脑癌新药沃拉西地尼(Vorasidenib),并于数月前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批准。但阎海告诉记者,当年发现脑癌“开关”并不容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