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状态插“人工心肺” 助重症病患尽早复健更快康复

0
0

延伸阅读

国大心脏中心招募罕见心肌疾病患者 参与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 优化心脏救治流程 陈淮沁获颁保健服务超级巨星奖

国大心脏中心的拉马纳坦(Ramanathan K.R.)客座副教授,星期四(5月22日)在媒体分享会上解释,尽管病患可能只需四五天的ECMO治疗,这段期间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肌肉流失。有鉴于此,尽早开始复健是关键。

但拉马纳坦提醒,是否采用清醒ECMO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包括年龄、病情、使用的药物,以及病患是否能与团队配合等。

他解释,清醒状态进行ECMO的过程中,病患必须能与团队配合和沟通。这些病患通常比较年轻,而且病情只涉及一个器官,如心脏衰竭或肺衰竭。“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使用镇静药物也很重要,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心脏骤停。”

赖佳敏的ECMO治疗共持续四天。其间,医院的物理治疗师也趁早为她进行拉伸等康复训练。“我觉得这些练习帮助我预防在治疗期的肌肉萎缩,也加快了我的康复进程。”

国大心脏中心胸肺外科部门高级顾问医生拉马纳坦客座副教授(左),以及国大医院复健中心首席物理治疗师吉塔·卡扬布博士正在与患者交谈。(张俊杰摄)

拉马纳坦说,过去10年,医疗界对ECMO患者的管理方式变化很大。即使是传统ECMO,医疗团队也视情况,尽量逐日减少注射的镇静药物,让患者苏醒。

为防止他在昏迷期间肌肉进一步萎缩,医疗团队在启动ECMO约两周后,逐步减少给他注入的镇静药物,让他苏醒,并着手进行轻度康复训练。

赖佳敏的病情入院一天后恶化,心脏也开始衰竭。由于病情不允许使用镇静药物,医疗团队决定为她实施清醒ECMO治疗。

他预料,清醒ECMO疗法将越来越常见,院方也更希望患者能在清醒的状态下接受治疗,不过有些患者还是更适合传统的ECMO治疗。

拉马纳坦指出,团队若没有及早为陈博盛开始康复治疗,肌肉萎缩的情况会更严重,要恢复到目前的状态,可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赖佳敏持续高烧入院,病情恶化并出现心脏衰竭,但因不适合使用镇静药物,医疗团队为她实施清醒ECMO治疗。(受访者提供)

经过38天的ECMO治疗,陈博盛的病情逐渐稳定,并动了截肢手术。虽然康复过程艰难,他一度以为自己再也无法正常生活和跳舞,但他最终得以重新站上自己热爱的舞台。

“这对患者和看护者都有很大帮助。病人不仅能了解自己的状况,还能在病情好转的几天内,尽早进行复健……让他们比其他病患更早离开加护病房。”

国大医院复健中心首席物理治疗师吉塔·卡扬布(Geetha Kayambu)博士说,传统ECMO患者往往因昏睡或病情严重,难以配合进行运动,肌肉也处于休眠状态。病人在清醒的状态下,肌肉才更容易被激活。

重症加护病房的患者如今能在清醒、无须使用镇静药物的情况下,插入帮助维持生命的“人工心肺”设备,以让医疗团队趁早介入,开始复健治疗,避免肌肉在过程中严重萎缩。

拉马纳坦是胸肺外科部门心胸加护病房高级顾问医生。

专攻护理专业的她意识到情况可能不单纯,在同月30日前往亚历山大医院就诊,血液检查发现异常,于当天被转诊到国大心脏中心。

加护病房的病人因为长期卧床,肌肉可能会在短短一周内流失多达一半。因此,若能在ECMO治疗初期配合物理治疗,将有助预防或减轻肌肉衰弱,改善整体状况。

22岁护理专业生赖佳敏就是一个例子。去年1月,她连续几天发高烧,也出现呼吸困难。

赖佳敏约两个星期后出院,逐渐回归日常生活。“我现在几乎能做以前能做的所有事,比如健身、爬山,以及实习,感觉病情没有对我造成太大的长期影响。”

陈博盛的肺部感染导致四肢坏疽,须截肢。(张俊杰摄)

国立大学医院和国立大学心脏中心从去年开始提供“清醒ECMO”治疗,至今已为三名患者完成疗程。

去年开始 三患者完成疗程

30岁的陈博盛(化名)2023年因肺炎失去手指和左足,但因及早接受康复治疗与持续护理,他得以重拾当舞者的梦想。(张俊杰摄)

她坦言,自己相信医疗团队的判断,当时并没有感到怎么害怕。“我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很痛,但过程其实没有不适,而且在清醒的状态下观察准备过程也挺有趣的。”

过去,患者会在整个治疗期间保持昏睡状态,时间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数周。但如今,病况若稳定,医生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ECMO治疗,无须使用镇静药物。

不料,他的状况持续恶化,四肢也因严重感染出现坏疽。

一直抱有舞者梦想的陈博盛(化名,30岁),2023年因严重肺炎前往国大心脏中心求医。他的病情在短短24小时内迅速恶化,使医疗团队不得不让他住进心胸加护病房,接受传统ECMO治疗。

俗称“人工心肺”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是一种在其他治疗无效时使用的急救疗法,可暂时取代心肺功能,为身体供血供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