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食品生产力提升 鲜农总会首席执行官:或是转捩点

0
1

“本地食品业正经历一番整顿,无法生存下来的农场会退场,这是自然的发展轨迹,不过这也造成本土食品产量减少。我们不能假设食品业会持续蓬勃发展,正如经济也可能衰退。”

虽然我国本土农产品生产量六年来仍无法满足国人哪怕是一成的营养需求,但以每公顷土地一年的生产力计算,本地鸡蛋农场去年达1670万个鸡蛋,比前年高12.8%;蔬菜和海鲜农场的生产力则分别达231.4公吨和40.7公吨,同比增1.8%和5.4%。

但他强调,提高生产力不意味着高度集约的农业,因为这可能推高食品价格。所谓“高度集约农业”,是对有限的土地面积投入大量资源如化肥、农药、机械、人力等,以换取大量产出。

张国健说,中小企业协作平台正在帮农产业者物色合适的技术,例如以无人机代劳监测农场,减少人力投入。

时任人力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去年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首次透露政府可能在未来几年检讨食品目标。今年3月,他在国会辩论永续发展与环境部开支预算时说,政府已展开本土农产品生产策略的检讨,完成后会公布更多细节。

我国在2019年定下“30·30愿景”,争取在2030年将本地农业生产力提高到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

我国去年的鸡蛋产量达7亿7350万个,同比上升12.9%,占总消费量34.4%。本土蔬菜和海鲜生产则分别为1万6400公吨和3500公吨海鲜,与前年相比少2.9%和14.6%,占个别食品总销量的3%和6.1%。

我国本土食品生产六年来难以突破国人一成营养需求的目标,但生产力正在提升,这现象或许预示本土生产即将来到转捩点。

新加坡鲜农总会首席执行官张国健(52岁)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我国本土食品生产力提高是好现象,若能维持这一势头,加上消费者的支持,相信本土食品生产很快能取得突破。

张国健说,鲜农总会会继续与各方紧密合作,探讨如何从物流、收割后加工等每个阶段的作业,整合本土生产业。

通过无人机技术和数码化提高效率

“当各方同心协力,除了共同承担风险,也一起分享利润,便能更有效地为消费者提供具价格竞争力的食品。如果农产业分散,效率低下,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他指出,新加坡土地稀缺,关注产量固然重要,提升每公顷土地一年的生产力也是关键。生产力提上来后,再来看业者能有多少土地或水域用于生产。

然而,张国健选择乐观以待。“生存下来的业者达到一定产出后,必然会设法提高产量,填补甚至超越退场业者流失的产量。”

他说,耕种是重复性高的工作,而今人们的教育水平更高,年轻人未必有兴趣,这似乎是全球的现象。因此,鲜农总会也在重点研究如何推动农业数码转型,例如让业者借助科技提高耕种数据,以此让农产业更具吸引力,避免青黄不接的现象。

先提升每公顷生产力 再增总土地面积推高产量

鲜农总会正与全国职工总会的中小企业协作平台(NTUC U SME)合作,后者将为鲜农总会会员提供专业指导和津贴,推动自动化和科技化等业务转型。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扎吉哈星期一(7月21日)在鲜农总会举办的社区伙伴答谢会上致辞时,并未提到这个愿景,而是以“强有力的本地生产”概括我国目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