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固有做法和观念,陈笃生也积极与其他医院合作,通过教育与宣导,向医疗人员和公众传达在“最合适的地方获取最合适的医疗服务”的重要性。
“通过定期进行案例评估和持续改进,这个模式可确保东北区的居民获得最佳护理保障。”
“同样的,伤患情况稳定后,便可转至分支医院,在这些可能靠近伤患住家,或是他们较熟悉的医院继续接受康复治疗。”
陈笃生医院隶属国立健保集团。集团中部地区创伤医疗服务主管张立胜兼任助理教授说,过去,伤患通常会被送往最靠近的医院,但这些医院未必具备处理创伤的能力。
新护理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伤患的“双向流动”,即如果伤势允许,尽可能直接送往创伤中心;如果情况危急,就先送到最靠近的医院进行初步处理,稳定情况后再转送创伤中心进一步治疗;如果伤患情况过于复杂和危险,创伤中心的医生会赶往“分支”医院救治。
张立胜指出,本地创伤外科医生全国仅约八名,当中四人在陈笃生医院,其余在其他医院。因此,陈笃生医院正积极培训有意参与创伤护理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
创伤外科医生全国仅八名 当中四人在陈笃生医院
这个网络的“分支”医院包括国立健保集团的兀兰医疗园,以及邱德拔医院、新加坡保健集团的盛港综合医院,以及竹脚妇幼医院,还有私立的莱佛士医院等。
张立胜说,创伤护理一般涉及情况严重的伤者,治疗效果也往往难以预测,因此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也高。“我们希望陈笃生医院能够成为全国创伤护理的支柱。”
我国中区医疗机构实行“中心—分支”创伤护理模式,根据伤者位置和伤势,将他们送往资源最充足的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或先送到最靠近的“分支”医院,经过初步救护后再转送创伤中心。
延伸阅读
国立健保集团与新科工程合作 借助科技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本地创伤率三年来增10% 首届创伤预防大会汇聚多方协力制定蓝图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是这个模式的核心,具备最完善的相关设备和资源;中区其他医院则负责就近接收伤患,在必要时才将重伤者转送到陈笃生医院。这就构成一个高效的创伤护理网络。
由陈笃生医院主导的“中心—分支”创伤护理模式,专为中区的大约320万人口设计,目标是整合资源、推动区域化创伤服务,提高整体应对效率。
多数中度至重度伤者都须入院治疗和动手术。在成人及18岁或以下患者群中,最主要的两个致伤导因是跌倒和交通意外。
全国创伤注册处(National Trauma Registry)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本地创伤案例不断上升。最常见的创伤包括四肢(34%)、头部(32%)、胸部(12%)、脊椎(11%)及面部(8%)受伤。严重创伤患者中,每五人有一人死亡;中度创伤患者中,每50人有一人丧命。
他强调,如果不将情况稳定的病患转送到其他医院,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可能不胜负荷,而使整体治疗质量受影响。
这个安排可优化资源分配、加快反应时间,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并提升整体的治疗成效。
新加坡民防部队在这个新模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民防部队人员是决定把伤患送往哪家医院的先遣急救员。因此,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与民防部队紧密合作,让急救员了解如何辨识伤况,让他们具备足够的知识与信心,能够果断决定将伤患送到哪里,把握治疗时机。
他解释说,当遇到情况严重、多处受伤的患者时,创伤外科医生不可能精通所有器官和身体系统,但他们能够判断哪个部位应优先处理,以抢救性命。
陈笃生医院已从2016年开始与盛港医院合作,分享创伤护理知识和实践。盛港综合医院创伤服务主任李志铭医生受询时说,这个合作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对病人的护理,其中包括盛港医院的临床专业知识、专家咨询,以及转院协调等。
张立胜也是陈笃生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他解释:“这并不表示分支医院不好,而是在处理严重病例时,必须要有非常完整的资源,不只是医生,还要有相关的护士、设备和康复资源等。
由于中区各医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预计新模式到了今年9月可在中区全面推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