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火粽香 家味深浓

0
2

她从小爱吃妈妈煮的各种“古早味”,八年前从家族相框生意中歇下来后,便通过多种方法提升厨艺——首先瞄准粽子。

拜师九旬家婆 学习包粽工艺

“用麻线绑粽子,看起来简单,但需要拇指和食指间的密切配合,控制好力度,更要把握好角度。”

孩子爱上古早味 粽香中传承文化情怀

“以前的粽子都是用炭火煮的,现在家里虽然用上了煤气,我仍然爱用炭火煮,总觉得那样才能真正还原古早味。”

潘倩芬(57岁)的家里近来常架起炭炉,不是为了烧烤,而是煮粽子。

炭火煮粽,唤醒记忆中的古早味,尽显家的温度与传承。(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年轻人只知食不知史?“卖粽子老王”为屈原和历史发愁 成本增5%至15% 粽子业者多不起价

“如果去超市或餐馆买粽子送给亲戚家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觉得没啥特别;但如果是我亲手做的,就会让他们感到好奇。”

亲手制作粽子激发孩子好奇心

在潘倩芬看来,粽子不仅是“古早味”的代表,而且还能拉近与亲朋好友的关系。每年端午节,她都要煮上几百个粽子,与家人、亲戚分享,尤其注重请孩子们品尝。

要让孩子接受传统食物并不容易。潘倩芬使用香菇、蚝干、三层肉、栗子、虾米等传统食材之余,还用腊肠、咸蛋,甚至肉干让粽子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不过,她花在“包”和“煮”上的功夫就更多了。

潘倩芬目前担任南洋潘氏总会财政,5月25日在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的端午嘉年华上,她带去了200多个亲自包的粽子。她的大女儿(31岁)在她的影响下,也会做五香等“古早味”,母女俩一起继承和推广本地传统味道。

当孩子喜欢上她包的粽子后,潘倩芬就会和他们分享更多关于古早味的传统。“端午节和农历新年不同,既不是公共假期,也没有很多家庭聚会,但粽子可以让孩子在品尝食物之余,了解传统文化。”

为把粽子包得扎实、美观,她拜90岁的家婆为师,反复操练。这还不算,她还到住家附近的勿洛民众俱乐部,参加包粽子培训班,全面掌握包粽子的方法。学成后,她再约朋友到义顺的民众俱乐部参加另一个包粽子课程,温故知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