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统将于今年第三季,在国家心脏中心、国立大学医院,以及陈笃生医院试行一年。如果系统未来获官方机构批准,团队希望能在全国推行。
国家心脏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钟良副教授解释:“传统的扫描到报告出炉过程,通常须经过两到三个环节,整个流程大概需要两到四个小时。但这个系统,可以把时间缩短至约十分钟,节省多达90%的时间。”
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开展全国项目,在三家医院部署先进人工智能系统,以快速解读心脏扫描,将分析时间缩短高达90%,有助于及早发现和预测冠状动脉疾病。
钟良透露,从研究开始至今,团队花三年时间准备,收集5000名病人的数据,共有近300万张扫描图像,来训练人工智能算法。
延伸阅读
不开胸腔 本地“球囊和支架”手术成功清理人工心脏血泵 国大心脏中心招募罕见心肌疾病患者 参与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然而,新科技的推出难免会面临一些挑战。钟良说,目前最大挑战是患者还有心内科医生对人工智能的接受度。
巴斯克然也是心血管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验室主任和核心临床负责人。
他解释,人工智能在过去的五年到10年蓬勃发展,但是在医药行业的进展速度相对缓慢,因为医生的训练和实践还是比较传统。
不过,从扫描到报告出炉的时间通常相当耗时。为应对现有流程面临的挑战和漏洞,国家心脏中心旗下的心血管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CVS.AI)实验室推出能分析心脏病变的SENSE人工智能系统。
钟良也是心血管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实验室的联合主任和核心技术负责人。
当冠状动脉因硬斑块积聚而变窄,流向心脏的血液会减少,就有可能导致胸痛,甚至是心脏病发作。
巴斯克然说,系统使用本地群体和患者的数据进行训练,准确率相当于专业临床医生85%至99%的水平。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头号死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包括新加坡。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病例中,约三分之一死于冠状动脉疾病。
巴斯克然说,东南亚地区预计将面对全球最严重的冠脉病增长。因此,除了关注家族病史、吸烟等风险因素,也要通过心脏扫描及早发现病变,掌握病情发展,以及时应对。
国家心脏中心每天为约15名至25名患者进行心脏扫描,团队希望在推行人工智能系统后,扫描数量能提升至目前的两三倍。
问及系统给病人带来的好处,他说,病患能在扫描当天迅速获得报告,大大减少就诊和等候时间。此外,病患可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了解心脏状况。
国家心脏中心心内科高级顾问医生巴斯克然(Lohendran Baskaran)助理教授星期二(5月20日)在媒体介绍会上指出,大多数患者心脏病发作前并没有明显的征兆。通常到发病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患有心脏疾病。
SENSE运用先进算法,能在数分钟内自动分析心脏扫描结果,并评估冠脉病风险。
以本地群体数据训练系统 检测准确率媲美临床医生
钟良希望SENSE能有助提高报告分析精准度,以及降低费用。“我们也希望以新加坡为起点,逐步普及至整个东南亚。”
巴斯克然说,系统能识别扫描图像中更细微的细节。例如,血管中硬斑块的特征和类型,是否脂肪含量高、有没有纤维化或钙化等。
但他提醒,这些只是在受控的研究环境所得出的结果,最终还得在实际环境中进行测试。“这些都得经过医生的评估、检查和确认,绝不会取代医生的专业判断与决策。”
“医生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这个有人工智能的时代,以及新的流程,同时也要给病人足够信心。”
根据其他地区的研究,有高达69%患有冠脉病的人都不会出现症状。
他强调,这些信息已被证实与一个人在未来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相关,因此可用于精准制定药物。“这些(信息的提取)目前都不在现有的临床流程中,因为过程复杂且耗时。人工智能能把这些流程自动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