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这项评分系统的研究报告,已于今年1月发表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学术期刊上。
不过,莎爱玛强调,这款工具并非用于确诊,而是作为初步筛查,高风险者仍须根据医生建议,接受更完整的认知评估与测试。
各项指标都有对应分数,例如女性默认加三分。因记者无相关病史且年龄未满60岁,最终得分低于10分,属低风险,无需进一步检查。
延伸阅读
步态变慢频跌倒 或是失智症前兆 国大医学院改造鼻腔细胞送药入脑 为脑病治疗辟新径以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莎爱玛(Hilal Saima)助理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招募1511名本地居民参与研究,开发出这款简易评估工具。
评分工具准确率约八成
每项指标设有不同权重,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例如,年纪越大、教育程度越低者,得分通常较高。
评分系统准确率约为八成,涵盖11项指标: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收缩压(即心脏收缩时血液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史和忧郁症史。
认知障碍,又称脑退化症,是一种影响大脑功能的疾病。它会削弱记忆、理解、语言、学习、判断等能力,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情绪或行为变化。常见症状包括健忘、语言表达困难、物品摆放混乱等,一些人也会变得易怒、难入眠,影响生活质量。
本地60岁及以上年长者中,约15%可能受认知退化影响,但在全科和综合诊疗所的繁忙环境中,医生往往难以抽出时间,为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莎爱玛说,研究发现女性、非华族、教育程度较低、有吸烟习惯或曾患忧郁症者,患上认知障碍风险相对较高。
这个评分工具尚未被医疗机构正式使用,研究团队正与相关方面讨论,让综合诊疗所的医护人员试用这个评分系统。
为协助基层医护人员快速识别认知退化的高风险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研发本地首个认知障碍评分系统(Cognitive Impairment Scoring System),依据11项风险指标为个人打分,分数越高,患病风险越大。这款操作简便的新工具,有望推动早期干预,延缓病情恶化。
虽然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仍可自理,但发展为失智症的风险较高。因此,及早识别和介入十分关键,例如改善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脑部活跃等,都有助减缓症状。
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陈玮莹,是这项报告的第一作者。她以《联合早报》记者为例,示范如何评分,整个评估过程不到五分钟。
举例来说,一名75岁、华族、吸烟、有中风史、小学学历的男性,得分为40分,患认知障碍的概率达72%,属于高风险群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