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向德国增购两艘长胜级潜艇 分析:单价或不具规模效益但好处多 

0
0

国防部星期四(5月8日)发文告宣布,已同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海事系统公司(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简称tkMS)签署合同,加购两艘“长胜级”(Invincible-class)潜艇。

黄永宏当时在国会上说,两艘现役潜艇在热带水域运行良好,新加坡武装部队因此计划再添两艘,让潜艇总数增至六艘。

对此,杨启铭指出,在执行猎雷任务时采用无人系统,意味着可以远程排除水雷威胁,无须让人员暴露在可能发生爆炸的危险环境中;同时能减少新加坡海军在这类任务中所需的人力资源。林浩泽则形容,这延续了新加坡武装部队一贯以科技倍增战力的理念,不仅能节省人力部署,也能让操作员远离危险,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猎雷任务要接触爆炸物,风险极高。”

杨启铭说:“新加坡海军必须在两个独立水域执行‘三分之一原则’,这很可能是潜艇部队要维持六艘稳定编制的关键原因。”

国防部长黄永宏医生在今年3月的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中,宣布增购两艘新潜艇的消息,但他当时未公布潜艇的型号,或向哪家军备制造商采购。我国目前拥有四艘向德国蒂森克虏伯定造的长胜级潜艇,其中两艘去年9月正式投役,另两艘预计要等到2028年。

两人都认为,“长胜级”潜艇在设计上因应本地热带水域环境的特殊要求,是新加坡多年潜艇操作经验的结晶。

我国宣布向德国加购两艘“长胜级”潜水艇,这将使我国的潜艇总数增至六艘。新潜艇预计2034年起交付。分析人士指出,我国分阶段采购“长胜级”潜艇,尽管可能错失压低单价的规模效益,但也带来灵活调整与技术更新的优势。

杨启明指出,包括tkMS在内的主要潜艇制造商都缺乏在本区域作业的实战经验,因此现成设计往往难以适应本地的操作环境。林浩泽也说,腐蚀是所有海上作战平台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潜艇根据本地环境所做的特制化调整,体现了对装备寿命与淘汰周期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一向依赖科技倍增战力的新加坡武装部队而言,至关重要。”

《联合早报》星期四报道,国防部将向新科工程采购一批全新的无人驾驶猎雷系统,以逐步取代现役的勿洛级猎雷艇(Mine Counter-Measure Vessels,简称MCMV)。两人都认为这项升级有助于降低作战风险与人力需求。

本地军事观察员杨启铭向《联合早报》分析,分批订购意味着较难在谈判中争取规模经济效益,单价压低的空间较小。“不过也不排除,新加坡在最初的合约中可能已加入追加采购的选项条款,只是未对外公布。”杨启铭是美国军事新闻网站Breaking Defense印太分社社长。

“对于潜艇舰队而言,四艘潜艇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须在强大压力下运行,因此要经过更严格和频密的维修周期,以及更严密的检查,能运行的时间也就相对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多数海军,都拥有超过四艘。”

“长胜级”潜艇设计 因应本地热带水域环境特殊要求

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军事研究项目高级分析员林浩泽则认为,这种分批的采购模式,有助于建立合适的训练与作战概念,使第二批潜艇能在更顺畅的条件下投入使用,提升整体效率。

林浩泽则从战备持续性与资源寿命管理角度分析,认为更多舰艇意味着单艇出海时间减少,有助于延长它们的服役年限。他还指出,近年来海底电缆破坏事件凸显新加坡对关键海底基础设施的依赖,扩充潜艇编制也有利于加强相关领域的监控。

延伸阅读

海军逐步将潜艇训练搬上岸 提升效率更安全 长胜级潜艇铺位与厕所男女分开 扫除女性登艇障碍

至于舰队扩编至六艘所带来的战力提升,杨启铭指出,这让新加坡海军可执行“三分之一原则”(rule of thirds),即三分之一部署、三分之一训练或短期维修、三分之一深度保养,以确保在任何时刻都能维持潜艇部署。新加坡必须守护马六甲海峡与南中国海这两条关键海上通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