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佛海峡东部117公顷海域适合水产养殖 每年产量可达6700公吨

0
0

我国在2019年定下“30·30愿景”,争取到2030年将本地农业生产力提高到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针对我国能否如期实现愿景,方浩田保持乐观,但他强调市场因素不容忽视。

发言人说:“我们会仔细审查环境评估的结果,以及收到的反馈,并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尽可能减少潜在的环境影响。”

食品局也鼓励业者落实良好的水产养殖作业和科技,促进环境和资源可持续性。

他认为,要遏制水养殖的环境污染是可行的,例如业者通过测量喂食量,便可避免过度喂食,不仅能避免未食用的饲料外流,还可减少成本。

学者:本地水产养殖生态朝正确方向发展

她说,水产养殖场可能造成养分污染,开放式养殖尤其可能发生排泄物和未食用的饲料外流事故,导致水中养分升高、水质降低,进而引发藻华等环境问题。

“传统渔夫即使不能用科学解释作业,但他们仍拥有丰富经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采用科技对渔夫来说,成本相当高,特别是新兴技术,进而使他们却步。”

“新加坡在科研方面非常前卫,相信能通过创新提高生产,但生产量只是一个面向。农产业者可以提高产量,但如果无法卖出产品就会陷入困境。若人们因此指业者没有生产足够产量,达到目标,这其实有欠公平。”

把水产养殖场设在水流良好,营养物在可接受水平的海域,也有助减少养殖对水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进而保护海草栖息地和其他海洋生态。

食品局早前评估在柔佛海峡东部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潜力,同时尽可能减少养殖对周遭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要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业,以提高本土食品生产。

不过,为了减少潜在的环境影响,食品局计划长期监测近海的水质和沉淀物质,以及海草栖息地的状态。

国大生物科学系副教授方浩田指出,全球暖化和海洋温度等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食品局意识到大环境的改变,已加强水养殖监管框架,更全面地确保可持续性,包括监测海水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

我国能否自产自足 市场因素不容忽视

我国评估柔佛海峡东部有约117公顷的海域适合进行水产养殖,每年的生产量可达6700公吨。新加坡食品局计划明年起,逐步开放更多水域供业者招标。

方浩田指出,社会普遍认为传统渔夫跟不上时代,不善以科技养殖,并应该更积极借助科技提升生产,这两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坦兹认为,本地水产养殖生态在朝正确方向发展,例如食品局制定了水产养殖计划,也与业者和保育组织等多方积极交流。

延伸阅读

本地渔场养殖“新洲非鱼” 推动粮食自产自足 逾200万元投资传统奎笼恐淘汰 前公务员夫妻档盼奎笼成文化遗产 我国在2019年定下“30·30愿景”,争取到2030年将本地农业生产力提高到可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新洲鱼(前称“新洲非鱼”)是一种以颗粒饲料喂养的本土海水罗非鱼,半年内能养至500克。(档案照片)

食品局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透露,位于柔佛海峡东部的白沙、乌敏岛和德光岛附近有七个海域适合水产养殖,总面积预计达117公顷,相当于164个奥林匹克足球场。

新加坡国立大学圣约翰岛国立海洋研究中心设施总监坦兹博士(Jani Tanzil)受访时说,柔佛海峡东部有沿海森林、红树林、岩岸、海草和沙滩等栖息地,是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支持许多鸟类的生活。

藻华是指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细菌或浮游生物突然过度增殖的现象,也是一种二次污染。

食品局说,柔佛海峡的多数水产养殖场规模较小,生产力有限。目前,有超过30个水产养殖场在柔佛海峡东部,以开放养殖方式进行水产养殖。

食品局没有透露现有业者的生产量,但指出在柔佛海峡东部进一步发展水产养殖,可把每年的生产量提高至6700公吨。最终的产量取决于业者的养殖系统和喂食作业。

针对发展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食品局说:“不太可能对水质和沉淀物质等环境条件,以及海草等海洋生态造成不利影响。”

“这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水产养殖场也需要良好水质来养鱼,藻华的发生可能致死鱼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