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翻修后重开 庆建堂百年置新时间囊

0
0

百年建堂庆典工作委员会主席暨执事会副主席吴悦德(73岁)说,工作委员会在讨论后决定延续这份跨越百年历史的惊喜,在建堂100周年庆典上封存一个新的时间囊,作为架起几代人之间的桥梁,留给后世百年之后发掘。

延伸阅读

李元瑾: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奠基百年——轻抚时间囊珍藏有感 逾四小时勘探挖掘 百年时间囊重现卫理公会直落亚逸堂 教堂共有14种不同大小、不同样式的窗户,其中一些窗户的木质结构已经腐朽。在翻新过程中,每扇窗户都被拆卸下来,除了刷油漆,也更换其中腐朽的木块。(刘欣怡摄)

拥有136年历史的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Telok Ayer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在1924年奠基,于1925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修复翻新工程主要包括四楼的扩建区与钟楼墙体的连接、更换窗户已腐朽的木块等。

教堂也会利用这个空间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设立教堂的历史走廊,向公众展示这座教堂的历史和文物。

潮气上升是旧建筑和古迹修复常见的问题,礼拜堂执事会主席陈华如说:“在翻修过程中,当工人剥除层层油漆与地砖时,团队发现混凝土有大面积腐朽,地砖下也出现空洞。国家文物局坚持保留原貌,尤其是二楼圣堂的人造大理石,但本地供应商早已不再生产这种地板。”

去年2月,卫理公会直落亚逸礼拜堂在大理石牌匾的奠基石下,成功取出了尘封百年的时间囊。在今年建堂100周年庆典上,教堂将在同样的位置安置新的百年时间囊。左起为教堂物业管理委员会主席杜明泉、绿洲@TA主席邱芬明和百年建堂庆典工作委员会主席暨执事会副主席吴悦德。(刘欣怡摄)

为了更好地利用四楼天台的空间,同时将屋顶的钟楼与新扩建的部分隔开,礼拜堂采用了玻璃构造,将两个空间连在一起。

教堂物业管理委员会主席杜明泉(70岁)介绍说,礼拜堂西面还有本地建筑的五脚基,和传统五脚基不同的是,礼拜堂采用欧洲圆柱和角柱交替的设计,柱子上端不放神龛,改设红色的十字架,是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的体现。

去年2月,教堂在大理石牌匾的奠基石下,成功取出了尘封百年的时间囊。金属盒内装有11份文物,包括中文《圣经》一本、卫理公会《纪律书》一本、圣诗歌集一本、卫理公会大会会议记录一份、卫理公会财务委员会会议记录一份、本地报纸三份、卫理公会礼仪书一本,以及奠基典礼记录一份。

因此,团队不得不派承包商专程前往中国和马来西亚寻找工匠,制作同样花纹的大理石地砖。

延续建堂的服务初衷,今年8月起教堂将在一楼开辟一块名为“绿洲@TA”的空间,为附近的学生和上班族提供一个可以休憩、享用午餐和社交的空间。

据了解,新的时间囊将安置在同样的位置,时间囊盒内装有相同类别的物品,例如双语版的《圣经》、近期会议记录、闽南语圣歌集、本地报章关于时间囊的报道、5月3日庆典当天的报纸,以及135周年的纪念册和纪念品等。

完成历时两年半的翻新修复工程,本地最古老的华人卫理公会教堂星期六(5月3日)重新开放,并将在建堂100周年庆典上放置新的百年时间囊。

礼拜堂在庆祝建堂100周年之际,历经两年半的大规模修复工程后,于星期六举行庆典,重新开放。

由于混凝土大面积腐朽,地砖下也出现空洞,二楼圣堂超过七成的人造大理石地砖须要更换,但本地供应商早已不再生产这种地板,团队不得不派承包商专程前往中国和马来西亚寻找工匠,制作同样花纹的地砖。(刘欣怡摄)

钟楼的屋顶仍保留原本的木质结构,尽管已进行加固处理,但已无法承载25公斤重的吊钟,因此这座钟作为文物放在钟楼内仅作展示。

这座国家古迹经过多次翻新修复,百年来仍保留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作为华人卫理公会教堂,它既有罗马柱、西式彩色玻璃窗,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上翘屋檐元素。礼拜堂正面“清水砖”的砖砌结构,则是中国福建地区的建筑风格。

放置新时间囊 待百年后开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