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因多动症等被误解 约半数人不会向雇主同事透露障碍

0
1

白领员工约翰(化名,40来岁)也有过动症。他觉得,这可能使他常被同事误解为“难以相处”,比如同事有时会说他把讨论的话题扯远了,让人无法接受。“我觉得,职场里每个人都应有同理心,考虑到同事的一些行为可能未必是他们能控制的。要提高公众意识,还需要人们先愿意去理解。” 

社会服务组织Unlocking ADHD创办人李月湖(Moonlake Lee)指出,在本地,相较于其他神经多样性症状,多动症这个“隐形”症状获得的关注和支援较缺乏。

报告指出,这些特需员工同样具备强项和能力,只要在工作场所获得所需的支持,他们也能够发挥。例如,自闭症者专注力强,能够把讲求识别规律和细节的工作做得很好;多动症者能快速应变,可承担讲求高速且精准的工作。 

李月湖说,不是每个多动症者都接受过诊断,或愿意透露症状,因此如果雇主察觉员工有多动症的倾向,应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向他们了解情况。对一些人来说,书面指示可能会比口头指示更有效。

他说:“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不多,既然我觉得能胜任工作,就没想过要公开症状。我担心这会让别人对我有偏见,影响工作机会。其实,只要找到对的方式,我们工作时可以发挥很大的效率和动力。”

从事服务工作的郭文华(化名,29岁)在服完兵役后接受诊断,确定患有轻微至中度的多动症。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他知道自身情况后便有意识地寻求克服多动的办法,例如多运动、书写记事本、减少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以避免过量的视觉刺激等。他也知道自己不适合封闭式的办公桌工作,喜欢与人交流,便针对性地寻找适合的工作。

根据上述调查,本地受访者多数在日常交流方面遇到挑战。其中,62%被人误解为态度欠佳;55%感觉与同事疏离,感到或担心被孤立;53%认为,职场欠缺包容政策和程序;近半数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感到不确定;44%反映个人事业发展有限;31%觉得自身的技能和工作所需技能不符。

有多动症、读写障碍等神经多样性症状的就业者当中,逾六成反映曾因这些症状被他人误解为态度不佳。由于担心被他人排挤或影响事业,约半数人不会向雇主或同事透露自己有这方面的症状。这些情况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使职场的相关支援措施和关注不足。 

社服组织:对多动症关注和支援有待提高

调查报告例举了一些企业采取的包容措施。例如电子支付公司威士(VISA),它的工作场所设有“安静区”,让有需要的员工在不受干扰和不受感官刺激的环境中有效工作;德意志银行根据特需员工的能力和强项规划升职途径、为他们安排工作伙伴,协助他们融入职场等。

她指出,人们因对多动症的认识不足而产生误解,患者因此担心公开症状后,可能影响事业发展和人际关系,包括就业和升职机会。此外,多动症者还普遍面对一些误解,如认为他们较懒惰、缺乏动力等,这些偏见让他们更不愿透露个人面对的挑战。

她也建议将工作任务分成若干小部分,协助有需要的员工应对。雇主也可以为这些员工安排较安静的工作区,或灵活工作时间;可根据这些员工的兴趣和强项安排适当的工作,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

仅49%受访者曾向雇主或同事透露自己的情况,症状相对隐蔽的多动症患者多数选择不公开。超过半数受访者反映,担心公开自己的症状会限制事业发展和社交,可能招来他人的另样眼光。

波士顿咨询集团去年在新加坡协助残障者自立局(SG Enable)支持下展开了一项调查。75名在新加坡工作的人接受了调查访问,其中65%有多动症(ADHD),23%有读写障碍,其余有自闭症。

调查团队今年3月发布了这份有关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gent)群体和职场的报告,反映这个群体在职场面对的挑战,以及职场须加强支援和理解,打造更包容的环境协助这些员工发挥潜力。据估计,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有神经多样性状况如多动症、读写障碍和自闭症。

本地估计有约6%人口患有多动症,这还不包括未接受诊断者。李月湖也是到了中年阶段才诊断有多动症,她三年多前成立Unlocking ADHD,就是希望提高社会对多动症的关注,支持这个群体。这个组织的网站也提供华文资讯,将有关信息传达给更广大的民众。

延伸阅读

我不是笨不是懒,我有多动症ADHD 行动党社区基金会增配资源 助幼教实施共融教育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能合理照顾他们需求的工作安排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利的支援。这可包括远程工作、灵活工作安排选项,以及合适的工作空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