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行健康检查显示,陈建宏的多项发育评估未达标,进一步的脑部磁共振成像扫描也出现异常。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他频繁往返医院接受各类检查和治疗,病情逐渐恶化,无法说话和吞咽,最终须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
与许多父母一样,李秋仪在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后,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长大。不过,这平凡的愿望却在小儿子一岁时变得遥不可及。
李秋仪在得知小儿子患病后不久,便加入了新加坡罕见疾病协会。
她偶尔也会带着12岁的大儿子一起参加活动,以此怀念他们心中的“弟弟”。
延伸阅读
一碗卤面找回生活热忱 历史系毕业生变身小贩 超市总裁送补助 弱势家庭沐暖阳她受访时说,除了医疗上的照护,照顾罕见疾病孩童的另一个挑战,是必须应付外人的目光。“每次出门,例如到购物中心时,我把奶倒入儿子的胃管,其他人就会对我们投以异样眼光,让人感到不舒服。”
照顾罕见疾病孩童 也须应付外人目光
“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意义,尽管弟弟的生命短暂,但他让我们接触到了罕见疾病社群,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首次参加协会主办的儿童节活动时,她久违地感受到一丝自在。她说,在活动上,父母忙着照顾患罕见疾病的孩子,其他小孩则在一旁玩耍,一切都那么自然。
李秋仪(39岁,公务员)口中的“弟弟”,其实是她的小儿子陈建宏。小建宏患有罕见疾病,但病因不明,他在2018年仅两岁半时病逝。
虽然小儿子已经病逝好几年,李秋仪仍是协会义工,负责收集罕见疾病相关资料,为会员提供帮助,也让医生、研究人员和制药厂等能与会员接洽。此外,她还会在协会举办的“承载希望”(Carry Hope)义跑活动中帮忙。
尽管如此,李秋仪仍希望能给予两个儿子快乐的童年,因此会尽量抽时间带他们外出,如参观博物馆,或到新加坡环球影城和室内游乐场。
李秋仪与患有罕见疾病的小儿子陈建宏。小建宏病因不明,他在2018年仅两岁半时病逝。(受访者提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