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多月,甘露号平均每周为20多艘船提供淡水,客户包括中国远洋运输集团、马士基(Maersk)、地中海航运(MSC)等。
甘露号船员阿芝祖(Azizul)在安装、检测输水管阀门,准备将处理后的淡水从甘露号输给一艘小型燃料船(右边)。(蔡家增摄)新加坡海事局在受询时说,供水是我国港口为集装箱船、散货船和油轮等船舶提供的综合海事服务的一部分。目前,海事局在本地共批准了10艘淡水补给船,其中,只有Dews获准用淡化后的海水为船只供水。每个月,所有10艘淡水补给船都须要进行水质检验。
大船是在本地港口停靠的油轮,小船是第一艘在本地注册、备有海水淡化设备的淡水补给船;此时,后者正在将已过滤和淡化的海水,通过水管输送给油轮,供船员日常生活使用。
甘露号船员阿芝祖是个多面手,忙完输水工作后,又回到船上用过滤和淡化后的海水洗菜做饭。 (蔡家增摄)这个海水淡化项目的负责人是马志刚(50岁),拥有20年在环保设备产业工作的经验。今年,他加入本地海事供水公司Dews,负责为一艘供水船进行设计、安装和改造。这成了本地第一艘海水淡化补给船,船名就叫“Dew”(意即“甘露”)。
他说:“以往,我们必须到专门的地方将补给船的水箱添满,再到客户船舶停靠地点输送水箱里的水,一来一去常常得要八个小时。船上载着海水淡化设备让这个过程缩短到三四个小时。”
烈日下,在新加坡西南海域苏东岛附近,一根黄色软管将一大一小两艘船连起来,发出低沉的机械声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张岁副教授受访时解释,反渗透是一种通过压力实现海水淡化的技术,由于可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中进行,因此是目前最节能的海水淡化法。新加坡现有五座海水淡化厂都是根据反渗透技术而建的。
延伸阅读
【早镜头】探秘血液旅程 传递生命温度 【早镜头】邻里张挂红白装饰 全岛迎接国庆到来据马志刚介绍,甘露号原是一艘常规供水船,新装置的过滤和淡化设备从中国、丹麦等地引进后在本地设计组装,整个过程历经五个月。改装后的甘露号从7月下旬开始试运行,公司过后再将另一艘供水船进行同样的改造,第二艘也已在10月投入供水作业。
甘露号平均每周为20多艘船提供淡水
Dews公司项目负责人马志刚(左一)在甘露号上,指导海水过滤和淡化设备的安装工作。(蔡家增摄)在甘露号的甲板上,记者看到有三套装置排开,即工作人员先用水泵抽取海水到甲板下方进行初步过滤,再让水通过水管先后经过两套功能各异的过滤装置,将水中杂质颗粒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滤净,最后用反渗透(Reverse Osmosis)设备进行去盐淡化。
为了解这个特别的造水过程,《联合早报》记者这一天从西海岸码头出发,乘坐了大约半小时摆渡快艇,到苏东岛(Pulau Sudong)附近,登上当时正在向油轮输水的甘露号。
这款补给船的一大优势是可在行驶的同时进行海水淡化。“从进水到出水的过程可在几分钟内完成,而且可以做到船一边行进,一边造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一名不愿具名的船运公司客户经理受访时说,他的船东每月约有40艘散货轮和油轮需要在本地接受额外淡水补给,每艘船的需求量从100至400吨不等。一般上,轮船在抵达新加坡前一周左右向Dews预定淡水补给,供水方每次都会提供淡水检验报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