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农总会力拓本土水产养殖 望“一点虾”月产最终达20公吨

0
0

我国目前没有虾苗培育场,张国健和团队早前到马来西亚与中国,同当地的虾苗供应商洽谈,确保虾苗供应稳定。

尽管本地食品生产量过去六年来未达不到国人一成的营养需求,但张国健说,鲜农总会50多家会员农场的生产量都在持续上升,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这是很令人鼓舞的。

市场期待“新洲金刚”上市

据了解,餐馆对“一点虾”的需求量大。张国健说,有餐馆反映希望能预订更多更稳定的“一点虾”,因此市场需求不是问题;长期生产目标是每个月达20公吨。

相较养殖“一点虾”初期,现在的虾苗进口量已增加至少四倍。新加坡食品局也关注虾苗培育的发展,包括出国与有潜力的企业进行交流。张国健认为,待时机成熟,我国也能有自己的虾苗培育场。

“获得市场支持很难,但通过积极的外展工作,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人愿意支持本土生产。”

延伸阅读

本土食品生产力提升 鲜农总会首席执行官:或是转捩点

张国健说,新洲金刚的新闻出街后,引起不少讨论。“我们接到不少询问,甚至有人想预订1.5公斤的新洲金刚,但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供应。会先推出一公斤的新洲金刚,预计明年中上市。”

张国健于2023年5月掌管鲜农总会,之前在食品局就职一年,更早以前是全职军人。(特约陈来福摄)

张国健:小国软肋多 食品安全最禁不起胁迫

我国除了养虾,西部的渔场2023年开始在海中养殖罗非鱼。这种本地自产,以颗粒饲料喂养的海水罗非鱼,名为“新洲鱼”(The Straits Fish)。这种鱼半年内能养至500克,七八个月达800克。

“我们先用从外国进口的虾苗养殖,发展到一定规模,实现稳定盈利,便能吸引虾苗培育场经营者入场。”

新加坡鲜农总会首席执行官张国健(52岁)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在本地养殖白脚虾须符合严格的饲料和环境管理标准。“若养殖管理不当,对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因此我们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希望先把基础打好。”

鲜农总会正与新加坡食品局等多方合作,合力培育出生长率快的金色“新洲鱼”,目标是要培育七八个月内就能长到一公斤重的鱼。(刘欣怡摄)

鲜农总会2017年成立,张国健在2023年5月出任总会第一任首席执行官。他认为水产养殖过去两年多发展不易,除了要找到适合养殖的鱼虾种类,也要确保价格亲民。

新洲鱼有黑银绿金四种颜色,以金色的价码最高,可比其他颜色高三成。因此,鲜农总会的目标是要培育出七八个月内长到一公斤的金色罗非鱼,并将“金”鱼命名为“新洲金刚”(The Golden Titan)。

本地农产业者凝心聚力提高本土养殖的白脚虾产量,争取在四个月内实现每月生产两公吨虾的短期目标;长远目标是希望每月产量最终可达20公吨。

上任以来力不从心总有时,但张国健不曾想过放弃。“很难放弃吧。从农产者、承购商,到总会职员,已经有那么多人加入团队齐心推动食品生产,不可以就此放弃。”

餐馆对“一点虾”需求大

张国健在掌舵鲜农总会前,在食品局就职一年,此前曾是全职军人。他语重心长地说:“当他人有能制约你的筹码,假以时日必会以此施压。作为小国,可以任由别人拿捏的软肋很多,食品安全最禁不起胁迫。确保有能力自给自足,才有底气表态:我们没那么容易被逼到绝境。”

“白脚虾”(Whiteleg Shrimp)在本地又称“一点虾”(The Dot Shrimp),学名是“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一点虾”的讨论今年初展开,目前有三家农场参与生产。张国健透露,为优化虾养殖过程,三家农场进入最后阶段的改装工作,预计几个月内完工,到时即可分享更多养殖细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