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叶思怡在志愿工作中用手中的相机,为身处巴黎的难民讲述故事之外,也记录了法国西北部城市勒阿弗尔(Le Havre)的环保活跃分子的工作情况。她在巴黎政治学院的毕业论文,就是以此为素材,深入探讨纪实摄影在全球人权斗争中的作用。
在法国巴黎帮助难民和无家可归的人时,叶思怡发现手中的相机,不仅仅是讲故事的重要工具,更是与人建立连结的有效渠道。
阿姆哈拉语是埃塞俄比亚的官方语言之一,阿尼希纳比语则是北美洲其中一个原住民社区所传承和使用的语言。
她也认为,学语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愿意看起来笨拙,敢于犯错,并且坚持不懈。
叶思怡的秘诀,在于积极同身边的不同母语使用者会话,请对方纠正自己的错误;歌曲和电影也是好帮手,俄语儿歌就是她掌握字母和基础单词的途径。
学语言不在于天赋 在于敢犯错并坚持不懈
除了摄影,叶思怡的另一个重要工具,就是掌握多种语言。除了英语和华语,她在就读圣尼格拉女校时,也到教育部语言中心修读马来语作为第三语文,后来又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学习了俄罗斯语、阿姆哈拉语(Amharic)和阿尼希纳比语(Anishinaabemowin)。
延伸阅读
讲师变锁匠 “开门”帮助人 努力追求音乐梦 悉心培养下一代她说:“投入这样的环境让我别无选择,只能加快学习。”
很多新加坡学生在掌握双语方面已经遇到不少困难,但叶思怡对学习不同语言甘之如饴。她说:“我爱上了学习他人思维与表达方式,所带来的挑战与乐趣。”
叶思怡发现,有许多非政府组织,在接触更广泛受众方面,面对瓶颈,而照片是拓宽接触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式。
叶思怡(23岁)是在课余参加人道主义工作时,走上摄影之路。她刚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和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政治人文学系毕业,是2025年拜图拉·依祖丁全球公民奖(Batul Izzuddin Global Citizen Prize)的得主。
她还发现,身处必须使用外语的环境非常重要,比如她刚到法国上大学时,必须使用法语办理一系列手续和社交。
她说:“相机往往是极好的破冰工具。它能让人展露笑容,也能让被忽视的故事,获得人们的注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