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妵解释,指明“强制落实”或“建议落实”,主要取决于有关设计对部署无人驾驶车辆是否必要。
此外,上下车处应设有至少两张长椅,最好是有盖设计,以便遮阳挡雨。从地铁站到德士站的路段也须铺设触觉砖,协助失明者安全走到上下车等候处。
陆路交通管理局和市区重建局不久前联合发布《新发展项目上下车处设计指南》,推荐提升通行体验,提出舒缓上下车处拥堵情况的最佳实践方法,包括针对未来无人驾驶车普及的可能情况提出设计建议。
“这是经济效益高的做法,也可在现有的上下车处广泛落实,这可以显著提高无人驾驶车辆的操控效率和整体安全。”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研究)李贞妵副教授,是这个指南的研究员之一。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融入混合式泊位的设计尤其重要,即德士站不只让德士等候乘客,也划出空间让无人驾驶德士等同类车辆乘客上下车。
指南也建议,每个泊位两端的安全柱可设有“德士站”或“上下车区”的标示,并通过颜色来区分;安全柱高度不得超过一米,也应与道路有至少0.6米的距离。
不过,李贞妵强调:“市建局和陆交局会致力设计出更包容的上下车处。”
每个泊位的安全柱也应采用反光条,而不是镜面或光亮表面,避免造成过多光线反射,干扰这些车辆的激光雷达和摄像传感器。
他们指出,这份指南汇集的设计是经研究得出的建议,作为业主和行业的专业参考。“我们希望业界能够发现指南的实用性,并提供专业知识,以进一步完善指南。”
无人驾驶车辆普及化可能不再遥远,我国当局开始做准备,建议新发展项目考虑让上下车处的设计方便无人驾驶车辆运作,例如安全柱不应采用镜面或光亮表面,避免对这类车辆造成干扰。
当局举例说,当有人站得太靠近安全柱或路缘,无人驾驶车辆可能把人视为障碍物,会为安全而停止行驶。指南因此建议,可用地面上的黄色触觉砖充当路缘标记,提醒公众与行驶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同时,可设“请在黄线后等候”等安全提醒。
新加坡肌肉萎缩症协会联合创办人兼总监罗淑娴认为,这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她同意,新项目应确保轮椅使用者的候车区与停车区的距离充足,以方便轮椅使用者上下车。
换言之,上下车处的设计融入方便轮椅使用者的元素,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但从方便无人驾驶车辆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必须落实的。
这份指南把轮椅使用者的需求也考量在内,备受赞赏。
陆交局基建设计与工程组总署长吴国汉和市建局总署长(研究与发展)周文通为指南撰写前言。
根据指南,应“强制落实“的设计是混合式泊位、设置长椅、指定安全柱的高度及与道路的距离,以及设置可为失明者导向的触觉砖等;轮椅等候区则属“建议落实”的设计。
为了照顾轮椅使用者,指南建议,将轮椅使用者的等候区与指定泊位对齐,并且须有可容纳至少两部轮椅的空间。
肌肉萎缩症协会:为轮椅使用者考虑值得鼓励

延伸阅读
191和400号公共巴士明年中或使用无人驾驶巴士 平价集团开展首个无人驾驶电动货车测试他们写道,无人驾驶车辆等新型车辆可能使建筑环境变复杂;随着更多人使用私召车,上下车处也会更繁忙。“当局不断探索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和建设环境的新方式。”
“所有等候区的地面也应跟路面同高,而不只是在轮椅使用者的等候区。因为当车子停靠时,未必每次都准确停在轮椅使用者的等候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