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研获577万元津贴 首次深入研究“硬皮症”

0
1

SYSMIC运用人工智能 建构首个硬化症风险评估系统

“硬皮症”是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的俗称,是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胶原组织大量增生,结果导致纤维化。患者的手指、关节、肌肉、肺部、心脏、血管、肠道或肾脏等会变得僵硬或出现疼痛,并逐渐丧失功能。其中,心肺和肾脏受影响的情况最为严重。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计算学生物中心副主任毕莫拉斯助理教授(左)和博士生库纳尔(右)是SYSMIC研究项目的成员,负责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基因组分析。(唐家鸿摄)

“尽管发病率不高,但本地患者得病后四年死亡率为50%,也就是说,每两名病患就会有一人在四年内死亡。”

幸好,哈丝丽娜接受治疗后病情受控,如今正接受纾缓疗护(palliative care),日常活动大致能自理。

新加坡中央医院风湿病与免疫学高级顾问医生刘秀玲副教授说,本地目前有约500名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每年新增患者约15人。

45岁的哈丝丽娜(Haslina Wannor)17年前因手指发紫疼痛而求医,多番辗转后才确诊患上系统性硬化症。“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疾病,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了解自己的身体在经历些什么。”

手指无故肿胀发紫不能忽视,因为这可能是“硬皮症”的初期症状,而这个罕见且可致命疾病的病因尚未确定,也还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

SYSMIC涵盖六大研究主题,即系统基因组学、转化免疫生物学、临床研究、肠道菌群分析、代谢组学,以及功能影像学。

系统性硬化症的发病年龄一般介于30岁至50岁的青壮年期,致病原因仍不明确,可能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引发。它的早期症状包括手指遇冷即发紫肿胀、皮肤紧绷和关节僵硬疼痛。调查显示,每10万名亚裔人有八人得病,症状和死亡率比西方人严重。

延伸阅读

南大获1000万元资助 与多机构研究肺部健康 本地眼科团队再获2500万元经费 研究老年黄斑病变

团队希望五年后,可大大改善对系统性硬化症的检测,进而为患者对症下药,提升治疗效果。

哈丝丽娜原是一名医院实验室助理,在确诊后的第五年肺部机能下降,须接受干细胞移植手术,只能辞去工作在家养病至今。她在手术后病情有所稳定,但五年后又恶化,2020年时医生预断她剩下六个月到一年的寿命。

她的女儿今年20岁,受妈妈启发也准备投入医护工作。她目前就读高级国家工教局证书课程(Higher Nitec)的救护人员课程,不久毕业后将投入紧急医护服务。

新加坡中央医院风湿病与免疫学高级顾问医生刘秀玲副教授(左)和助理顾问诺威妮医生(右)研究和治疗系统性硬化症多年。(唐家鸿摄)

她期待本地的新研究能为像她这样的病患带来希望。“我已经完全接受了患病的事实,所以一直积极生活,陪伴女儿长大。”

为了对这个疾病有更好了解,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为本地科研团队提供总值577万元的津贴,首次针对硬皮症展开大规模研究,争取在五年内提升相关检测与治疗水平,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更及时、准确地预测病情发展。

团队将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病患数据,并开发疾病分型与进展预测的人工智能算法,构建全球首个系统性硬化症的风险评估系统。

本地约500名系统性硬化症患者

如今,刘秀玲副教授获得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颁发的577万元科研津贴,带领八个科研机构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展开为期五年的“新加坡系统性硬化症精准医疗计划”(简称SYSMIC)研究。这个研究将针对约300名病患进行分析,是本地乃至全球范围内最早的系统性硬化症大规模研究之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