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究人员研发检测工具 可用于应对未来大流行病

0
0

目前,多重替代病毒中和试验已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使用,包括牛津大学、印度尼西亚大学和墨尔本大学等。

他说,这项技术不仅可用于评估新型疫苗的效力,也能指导疫苗设计,使它覆盖更多相关病毒;同时还能识别曾感染并产生抗体的人群,帮助回溯传播链,辅助追踪大流行病期间的潜在接触者。

试验可应用于动物

已获多家机构使用 包括牛津大学等

邓子华也指出,这个检测方法的另一优势,是无须使用具感染风险的活病毒,而只需病毒的刺突蛋白即可进行抗体检测。

王林发说:“我们的挑战与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跨越病毒家族、涵盖多类病原体的中和试验体系,为防范任何未知病原体做好万全准备。”

这个检测也适用于其他病原体,例如伊波拉病毒(Ebola)和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es)。亨尼帕病毒是一类人畜共患病毒,包括立百病毒(Nipah)毒株等。

由本地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检测方法,现已获全球90多个国家采用,可作为防范“X疾病”的关键工具,为应对下一场大流行病做好准备。

多重替代病毒中和试验也可应用于动物。2023年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就证实,这个方法可用于追踪SARS-CoV-2病毒从人类传播至白尾鹿的轨迹。

这项名为“多重替代病毒中和试验”(multiplex surrogate virus neutralisation test,简称sVNT)的检测方法,可检测个人是否具备能中和多种病毒,进而预防疾病的抗体。这类抗体可针对多种高致病性的病毒提供保护,包括冠状病毒毒株SARS-CoV-2的变种。

延伸阅读

世卫组织就应对未来流行病达成一项里程碑协议 本地首个受控人体感染试验 自愿者接受冠状病毒入侵

这项新技术是cPass检测试剂盒的升级版。王林发等人2020年开发cPass,是全球首个商业化的SARS-CoV-2中和抗体检测工具,曾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紧急使用授权。但它在识别病毒变异株方面存在局限,促使我国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发新一代的检测方法。

淡马亚说,这项技术很可能成为未来防范“X疾病”的关键工具。所谓“X疾病”,是指可能引发全球大流行的未知病原体。

新检测方法由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传染病研究项目的王林发教授,以及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的研究助理教授邓子华领导团队研发。

研究团队正着手开发一套检测系统,可全面覆盖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关注的耐药病原体。

王林发指出,这项检测的最大优势之一,是能精准测量中和抗体的水平。“中和抗体是免疫力的关键功能指标,中和抗体水平越高,意味着未来感染的防护力越强。”

国大杨潞龄医学院医学系教授淡马亚(Paul Tambyah)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未来的大流行病很可能是人畜共患疾病引起的,就像沙斯病毒(SARS)和冠病一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