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研解密黑色素瘤难治原因 拟联手药企抗癌

0
0

根据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网站的统计数据,在新加坡,黑色素瘤皮肤癌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仅0.5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患黑色素瘤,其中有可能直接出现在皮肤上,也可能由痣转为癌症。

揭黑色素瘤“隐身术” 新科研盼与拜耳合作

他说,新加坡目前居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吸引了超过60家药企和医药科技生产厂家,以及500多家生物医药起步企业。目前,美国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增收关税,而且势态仍在发酵中。由于医药产品是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商品之一,而美国已释放信号将提高进口医药产品的关税,情况让人担忧。

这个科研项目获得国立研究基金会、科研局的资金支持,但具体金额未知。相关科研论文于2024年初刊登在学术刊物《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上。目前,李启靖正率领团队寻求与德国跨国制药企业拜耳等药企合作,争取早日进行临床试验,改进现有抗癌疗法,造福患者。

李启靖说,只要人体免疫细胞及时发现黑色素瘤细胞,就可利用自身免疫力大大降低患癌风险。然而,大小只有头发丝宽度几万分之一的神经生长因子,在受体的“接应”下,却能让免疫细胞无法进入黑色素瘤细胞,即使进入也无法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

他说:“希望今后三至五年,我们的新发现能促成现有黑色素瘤药物的改良和联合应用,大幅提高黑色素瘤患者的治愈率。”

黑色素瘤被医学界视为致命性最强的一类皮肤癌,本地科学团队发现了黑色素瘤难以治疗的原因,正计划和国外药企合作开发抗癌新疗法。

他强调,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新加坡必须保持经济开放,秉承对企业和投资者的一贯承诺。

拜耳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拜耳致力于通过不断创新填补医疗领域的空白,但目前没有和科研局就这项黑色素瘤研究开展临床试验。

“包括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在内的新科研各机构,正发挥着更加关键的作用。当全球竞争愈演愈烈,强大的基础研发实力,将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

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创院40年纪念活动致辞中说,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是我国首个生命科学研究院,它的发展反映了我国生物医疗产业的发展历程。

从2017年开始,李启靖率领一支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等地的十多人科研团队,通过对动物模型进行反复试验后发现,黑色素瘤可以模仿神经系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制造一个关键神经生长因子,通过位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受体TrkA,让人体免疫细胞丧失抵御黑色素瘤的关键机制。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院杰出首席科学家李启靖教授,在4月10日(星期四)研究院创院40年纪念活动上,向《联合早报》透露这消息。

延伸阅读

豆渣催花早绽放 新加坡研究海外峰会展现成果 本地科研团拟用气功等疗法 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治疗糖尿病

新加坡居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核心位置

文章评论